将晓二首

· 杜甫
军吏回官烛,舟人自楚歌。 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 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军吏:军中的官员。
  • 官烛:官方的蜡烛,这里指军中使用的蜡烛。
  • 舟人:船夫。
  • 楚歌:楚地的民歌。
  • 寒沙:寒冷的沙滩。
  • :覆盖。
  • 薄雾:轻薄的雾气。
  • 落月:月亮落下。
  • 清波:清澈的水波。
  • 壮惜:壮年时遗憾。
  • 身名:个人的名声和地位。
  • :迟,指年老时。
  • 衰惭:因衰老而感到羞愧。
  • 应接:应付,处理事务。
  • 归朝:回到朝廷。
  • 日簪笏:日常佩戴的簪子和笏板,官员的标志。
  • 筋力:体力和精力。

翻译

军中的官员熄灭了官方的蜡烛,船夫们自己唱起了楚地的民歌。寒冷的沙滩被薄雾覆盖,月亮落下,离开了清澈的水波。壮年时遗憾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来得太晚,现在因衰老而感到羞愧,应付事务也多了。回到朝廷,每天佩戴着簪子和笏板,不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还能维持多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军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军吏、舟人、寒沙、落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衰老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