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 杜甫
丹旐飞飞日,初传发阆州。 风尘终不解,江汉忽同流。 剑动新身匣,书归故国楼。 尽哀知有处,为客恐长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旐(dān zhào):红色的魂幡,用于丧葬。
  • 阆州:地名,今四川省阆中市。
  • 江汉:长江和汉江,这里指代两江流域。
  • 新身匣:指新制的棺材。
  • 故国楼:指故人的家乡。
  • 尽哀:表达深切的哀悼。
  • 为客:作为旅居他乡的人。

翻译

红色的魂幡在飞舞,消息初传自阆州。 风尘之中终难解脱,江汉之间忽而同流。 剑已入新制的棺匣,书信归于故国的楼阁。 深切的哀悼有其所在,作为旅人恐怕将长久休憩。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故友房相公的哀悼之作。诗中,“丹旐飞飞日”描绘了丧葬的场景,透露出沉重的哀思。通过“风尘终不解,江汉忽同流”表达了对故友离世的无奈与悲痛,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物象“剑动新身匣,书归故国楼”来强化哀悼之情,最后以“尽哀知有处,为客恐长休”作结,既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也流露出自己作为旅人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深情与艺术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