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 杜甫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花门:指花门山堡,位于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南,是唐代与吐蕃交界的重要关口。
  • 和亲:指两国通过婚姻联姻来维持和平关系。
  • 汉公主:指汉朝时被派往匈奴等外族和亲的公主。
  • 渡河归:指公主成功返回中原。
  • 秋思:秋天的思绪,常带有哀愁之意。
  • 云髻:高高的发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
  • 腰支:指腰身,这里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 宝衣:华贵的衣服。
  • 群凶:指敌对的势力或敌人。
  • 索战:寻求战斗。
  • 回首:回头看,这里指回忆或反思。
  • 意多违:心愿与现实多有违背。

翻译

听说花门山堡已经失守,原本希望通过和亲来维持的和平局面也未能如愿。人们同情那位汉朝的公主,她能够活着渡过河流返回中原。秋天的思绪让她无心梳理高高的发髻,她那苗条的腰身似乎比华贵的衣服还要轻盈。然而,敌对的势力仍在寻求战斗,每当回首往事,总感到心愿与现实多有违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和亲政策失败后的悲凉景象。杜甫通过“花门破”和“和亲事却非”揭示了当时边疆的动荡和外交政策的无奈。诗中对汉公主的描写,既表达了对她的同情,也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末句“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对时局的深刻关注和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