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回家拜祭感怀
七月十五月正圆,中元遗俗知奉先。
乱后人家生事薄,游兵逻卒犹喧阗。
山乡路阻无纸钱,江村月落烹细鲜。
新魂旧魂百战死,孤儿寡女双泪涟。
陈生归来泉石下,独居一屋如磬悬。
洁膳孝养复何有,幽轩洒扫花竹妍。
青藜之羹荐香饭,翠壶之茗烹清泉。
二亲避地海中渚,顾影百拜心悽然。
荷衣破碎暮雨急,枕书不寐思去年。
烽火连天暗锋镝,遗骸满野飞乌鸢。
兰盆酒果谁复设,若敖之鬼啼秋烟。
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喜闻王师下闽海,庙堂元宰方筹边。
桓桓诸将奋忠烈,义气思欲吞腥膻。
下方野人日矫首,旄头早落闽中天。
人有居,鬼有享,卖刀买犊耕山田。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元:指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是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日子。
- 奉先:尊敬祖先。
- 生事薄:生活艰难。
- 游兵逻卒:巡逻的士兵。
- 喧阗:声音嘈杂。
- 磬悬:形容房屋简陋,像悬挂的磬一样空旷。
- 洁膳孝养:清洁的食物和孝顺的供养。
- 青藜之羹:用青藜(一种野菜)做的汤。
- 翠壶之茗:用翠壶(一种茶壶)泡的茶。
- 避地:躲避战乱的地方。
- 荷衣:用荷叶做的衣服,形容生活简朴。
- 锋镝:刀剑和箭矢,指战争。
- 乌鸢:乌鸦和老鹰,常用来形容战后的荒凉景象。
- 兰盆酒果:中元节祭祀用的酒和水果。
- 若敖之鬼:指战死的士兵,若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将领,战死后被尊为鬼神。
- 连兵搆祸:连续的战争和灾难。
- 重敛:沉重的赋税。
- 桓桓诸将:勇猛的将领们。
- 腥膻:指敌人的血腥味。
- 旄头:古代军旗的顶端装饰,这里指军旗。
- 卖刀买犊:放弃战争,回归农耕生活。
翻译
七月十五的月亮正圆,中元节的习俗让人知道要尊敬祖先。战乱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巡逻的士兵声音嘈杂。山乡的路难以通行,没有纸钱,江村的月亮落下时,人们烹制新鲜的菜肴。新旧亡魂在百战中死去,孤儿寡妇泪流满面。陈生回到泉石下的家中,独自居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清洁的食物和孝顺的供养还有什么呢,幽静的房间被打扫得干净,花竹美丽。用青藜做的汤和用翠壶泡的茶,都是清泉烹制的。二亲躲避在海中的小岛上,看着自己的影子,心中感到凄凉。荷叶做的衣服在急雨中破碎,枕着书无法入睡,思念着去年。烽火连天,刀剑和箭矢使天空暗淡,战场上满是遗骸,乌鸦和老鹰飞翔。兰盆中的酒和水果谁还会设置,若敖的鬼魂在秋烟中哭泣。连续的战争和灾难至今未停,沉重的赋税人们不敢言说。喜闻王师已经攻下闽海,朝廷的元帅正在筹划边防。勇猛的将领们奋发忠烈,义气满怀,想要吞噬敌人的血腥味。下方的野人每天抬头望天,军旗的顶端早早落在闽中的天空。人有居住的地方,鬼有享受的场所,人们放弃战争,回归农耕生活,耕种山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中元节时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通过对比战前与战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新魂旧魂百战死,孤儿寡女双泪涟”等句,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而“卖刀买犊耕山田”则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回归。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无限向往。
卢琦
元惠州人,字希韩,号立斋。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讼息民安。十四年,农民军数万人来攻,被击退。改宁德县尹。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未上卒。有《圭峰集》。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