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说画树石

风流沈传师,浩荡江海姿。默庵岂诚默?开口谭书诗。 兴来捉笔画树石,溪深岸高浪波白。豪端无非篆籀法,折铁中郎此其式。 世人贵耳贱目者,于此却令三叹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沈仲:人名,可能是一位画家或文人。
  • 风流:这里指才情出众,不拘小节。
  • 沈传师:人名,可能是沈仲的别称或尊称。
  • 浩荡:形容江海广阔无边。
  • 江海姿:比喻胸怀宽广,气度非凡。
  • 默庵:人名,可能是沈仲的别号或居所名。
  • 诚默:真正沉默。
  • 开口谭书诗:开口谈论书籍和诗歌。
  • 捉笔:拿起笔。
  • 豪端:笔尖。
  • 篆籀法:篆书和籀书的书写方法,这里指画法中融入了书法的笔法。
  • 折铁中郎:比喻笔力强劲,如同折断铁棒的中郎将。
  • 贵耳贱目:重视听闻而轻视亲眼所见。
  • 三叹息:多次叹息,表示感慨。

翻译

才情出众的沈仲,胸怀如同江海一般浩荡。他的别号“默庵”虽然名为“默”,但实际上他并不沉默,喜欢开口谈论书籍和诗歌。当他兴致来临时,便会拿起笔来画树石,画面中溪流深远,岸边高耸,波浪洁白。他的笔尖运用了篆书和籀书的书写方法,笔力强劲如同能够折断铁棒的中郎将。可惜世上的人往往重视听闻而轻视亲眼所见,对此我只能多次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沈仲的才情与艺术造诣。诗中通过“风流”、“浩荡江海姿”等词语,描绘了沈仲不凡的气质和胸怀。后文则通过具体描绘沈仲作画时的情景,展现了其画技的高超,特别是将书法笔法融入画中的独特风格。结尾的“三叹息”则表达了对世人重耳闻轻目见的遗憾,同时也突出了沈仲艺术的不被充分赏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是对沈仲的赞誉,也是对艺术鉴赏的一种反思。

郑元祐

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