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司马温公史草

典午渡江后,盗臣接迹起。 由其创业初,所事不以理。 温公成通鉴,善恶悉就纪。 心画既严正,形见在藁纸。 藁盖人所忽,敬慎不少弛。 固宜公之心,天地同终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典午:指晋朝。典,掌管;午,在十二生肖中对应马,故“典午”暗指晋朝。
  • 渡江:指晋朝南迁,即历史上的“晋室东渡”。
  • 接迹:接连不断。
  • 创业初:指晋朝建立之初。
  • 不以理:不按常理,不合理。
  • 通鉴:指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
  • 善恶悉就纪:详细记载了各种善恶事迹。
  • 心画:指书法,这里特指司马光的笔迹。
  • 严正:严肃端正。
  • 形见:显现,表现。
  • 藁纸:草稿纸。
  • 人所忽:人们所忽视的。
  • 敬慎:恭敬谨慎。
  • 不少弛:不稍放松。
  • 固宜:自然应该。
  • 天地同终始:与天地同寿,意指司马光的精神和作品将永存。

翻译

晋朝南渡之后,盗贼般的臣子接连不断出现。这是因为晋朝在建立之初,其行事就不合常理。司马光编纂了《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各种善恶事迹。他的书法既严肃端正,也体现在草稿纸上。草稿虽是人们所忽视的,但他对敬慎的态度从未放松。自然应该说,司马光的精神和作品将与天地同寿。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司马光及其编纂的《资治通鉴》。诗中,郑元祐首先批评了晋朝南渡后的混乱局面,然后高度评价了司马光通过《资治通鉴》对历史的公正记录。诗人特别强调了司马光即使在草稿纸上,也保持着严谨和敬慎的态度,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显示了司马光及其作品的不朽价值。

郑元祐

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