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写怀六首寄妇

· 戴良
淮阴古壮士,犹感漂母情。 而况我同气,由来恩爱并。 一朝遭世患,舍之以徂征。 惟当欲去时,涕泗下交倾。 荏苒岁年暮,两鬓各星星。 每念焚须事,怛焉心内惊。 老去成飘荡,所志在偷生。 顾往申申詈,詈我久远行。 我欲喻中怀,独有弦歌声。 弦歌清且悲,一鼓泪已零。 再鼓三叹息,四座不忍听。 可随晨风去,长跪陈素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同气:指同胞兄弟姐妹。
  • 徂征:远行,出征。
  • 涕泗:眼泪和鼻涕。
  • 荏苒:时间渐渐过去。
  • 星星:形容头发花白。
  • 焚须:比喻忧虑至极。
  • 怛焉:悲伤的样子。
  • 飘荡:流浪无定所。
  • 申申詈:反复责备。
  • 喻中怀:表达内心的情感。
  • 弦歌:弹琴唱歌。
  • 晨风:清晨的风。

翻译

淮阴的古代壮士,仍然感念漂母的恩情。何况我们是同胞兄弟姐妹,从古至今恩爱深厚。一旦遭遇世间的患难,我便舍弃一切远行出征。在即将离去的那一刻,眼泪和鼻涕交织倾泻。时间悄然流逝,岁月已晚,我们两鬓都已斑白。每当想起那些忧虑至极的事情,心中便感到悲伤。年老之后,我成了流浪者,只求苟且偷生。回顾往事,你反复责备我,责备我久远的离别。我想要表达内心的情感,只能通过弹琴唱歌。琴声清脆而悲伤,一弹奏便泪如雨下。再弹奏时,我三次叹息,四周的人都不忍心听下去。愿我随着清晨的风离去,长跪在地,向你陈述我的真情。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和离别的痛苦。诗中,作者通过古代壮士对漂母的感念,引出自己对同胞的深厚情感。面对世间的患难,作者选择了远行,但在离别之际,内心的悲伤难以抑制。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琴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琴声的悲凉与作者的泪水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