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八首

· 戴良
宠极辱会至,势利真祸罗。 君看道旁木,几曾成斧柯。 世中繁华子,追恨每苦多。 芬芳有徂谢,平地生风波。 陆机去华亭,苏子狭三河。 平生已谓毕,末路其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宠极辱会至:指当一个人受到极大的宠爱时,随之而来的羞辱也会到来。
  • 势利:指权势和利益。
  • 祸罗:指灾难的网罗。
  • 道旁木:指路边的树木。
  • 斧柯:斧头的柄,这里比喻树木被砍伐。
  • 繁华子:指生活在繁华世界中的人。
  • 追恨:追悔和怨恨。
  • 芬芳:指美好的香气。
  • 徂谢:消逝,凋谢。
  • 平地生风波:比喻平静的生活突然发生变故。
  • 陆机:东晋文学家,因政治斗争被杀。
  • 华亭:陆机的故乡,这里指陆机被迫离开故乡。
  • 苏子:指苏秦,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 三河:指苏秦游说六国时的主要活动地区。
  • 平生已谓毕:指一生中认为已经完成的事情。
  • 末路:指人生的最后阶段或困境。

翻译

当一个人受到极大的宠爱时,随之而来的羞辱也会到来,权势和利益实际上是灾难的网罗。看看路边的树木,它们几时能长成斧柄而不被砍伐呢?世间那些生活在繁华中的人,他们追悔和怨恨的事情往往很多。美好的香气终会消逝,平静的生活也会突然生出变故。陆机被迫离开他的故乡华亭,苏秦在三河地区游说,一生中认为已经完成的事情,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又会如何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宠辱、势利、繁华与衰败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道理。诗中运用了陆机和苏秦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哲理深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对人生起伏不定、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世事变幻莫测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警示性。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