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莆阳蔡可禹有序

· 卢琦
忠门郡城东,陈氏培世德。 一老发已苍,诸郎眉总白。 屋南规义塾,去家才咫尺。 教养酬初心,经营阐嘉绩。 蔡君忠惠孙,于焉正师席。 吟诗思不凡,讲学亦已力。 野叟闻弦歌,里人慕矜式。 浇风自此袪,古道今可即。 余生遭时艰,来作忠门客。 因缘此相值,一见如旧识。 松阴六月寒,海水一天碧。 谈交臭味同,避俗烟埃隔。 追随岂不好,聚散或难必。 共惟忠惠公,文章在简册。 勖君良匪他,愿言绍先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忠门郡: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陈氏:指陈姓家族。
  • 世德:世代积累的德行。
  • 一老:指家族中的长者。
  • 诸郎:指家族中的年轻男子。
  • 眉总白:形容家族中年轻男子眉毛已白,暗示他们年岁已高。
  • 规义塾:规划设立的义学。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教养:教育和培养。
  • 经营:筹划管理。
  • 嘉绩:美好的成就。
  • 蔡君忠惠孙:指蔡君是忠惠公的孙子。
  • 师席:教师的职位。
  • 吟诗:吟咏诗歌。
  • 讲学:传授学问。
  • 野叟:乡野的老人。
  • 弦歌:指读书声,代指教育。
  • 里人:乡里的人。
  • 慕矜式:羡慕并效仿。
  • 浇风:轻浮的风气。
  • 袪:除去。
  • 古道:古代的道德风尚。
  • 即:接近。
  • 余生:我这一生。
  • 时艰:时局艰难。
  • 因缘:缘分。
  • 松阴:松树的阴影。
  • 臭味同:志趣相投。
  • 避俗:远离世俗。
  • 烟埃隔:尘世隔绝。
  • 聚散:相聚和分离。
  • 共惟:共同思念。
  • 勖君:勉励你。
  • 匪他:不是别的。
  • 绍先泽:继承先人的恩泽。

翻译

在忠门郡城的东边,陈氏家族培养了世代的美德。家族中的长者头发已经苍白,年轻男子的眉毛也都白了。在屋南规划设立了义学,离家只有咫尺之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实现初心,筹划管理展现了美好的成就。蔡君是忠惠公的孙子,在这里担任教师。他吟咏诗歌,思绪不凡,讲授学问也非常努力。乡野的老人听到读书声,乡里的人都羡慕并效仿他。轻浮的风气从此被除去,古代的道德风尚现在可以接近了。我这一生遭遇时局艰难,来到忠门郡成为客人。因为缘分我们相遇,一见如故。松树的阴影下六月里感到寒冷,海水一片碧蓝。我们志趣相投,远离世俗,尘世隔绝。相聚固然好,但聚散有时难以预料。我们共同思念忠惠公,他的文章流传在简册中。我勉励你,不是别的,希望你能继承先人的恩泽。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忠门郡陈氏家族的美德和教育成就,以及蔡君作为忠惠公孙子的教育贡献。诗中通过对比家族长者和年轻男子的形象,突出了家族的深厚底蕴。同时,通过对义学的描述,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忠惠公的敬仰和对蔡君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先人的美德和恩泽,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教育和传统美德的重视。

卢琦

元惠州人,字希韩,号立斋。顺帝至正二年进士,授州录事,迁永春县尹,赈饥馑,止横敛,均赋役,讼息民安。十四年,农民军数万人来攻,被击退。改宁德县尹。历官漕司提举,以近臣荐,除知平阳州,未上卒。有《圭峰集》。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