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首
庭前两奇树,常有好容色。
年年遇霜雪,谁谓寒可易。
大道久已丧,末路多凉德。
狐裘已适体,谁念寒涂客。
古有延陵子,使还过徐国。
徐君骨已朽,信义逾感激。
解剑挂高树,至宝非所惜。
此士难再逢,四顾吾何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凉德:薄德,不义。
- 涂:道路。
- 延陵子: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子。
- 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 徐君:徐国的国君。
- 信义逾感激:因为信义而更加感动。
- 解剑挂高树:季札曾将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表示对徐君的敬意。
- 至宝非所惜:珍贵的剑也不吝惜。
翻译
庭院前有两棵非凡的树,它们总是展现出美好的容颜。 每年遇到霜雪的侵袭,谁能说寒冷是可以轻易改变的。 大道已经丧失很久了,末路上多是薄德之人。 狐皮大衣已经温暖了身体,谁还会关心寒冷道路上的旅人。 古代有延陵的季札,出使归来经过徐国。 徐国的君主已经死去,但他的信义却让人更加感动。 解下剑挂在高高的树上,珍贵的剑也不吝惜。 这样的人难以再次遇到,环顾四周,我该何去何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庭前两棵树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中“大道久已丧,末路多凉德”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失望。而延陵子挂剑的故事,则表达了诗人对信义和忠诚的崇高敬意。最后,诗人以“此士难再逢,四顾吾何适”作结,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