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首

· 戴良
庭前两奇树,常有好容色。 年年遇霜雪,谁谓寒可易。 大道久已丧,末路多凉德。 狐裘已适体,谁念寒涂客。 古有延陵子,使还过徐国。 徐君骨已朽,信义逾感激。 解剑挂高树,至宝非所惜。 此士难再逢,四顾吾何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凉德:薄德,不义。
  • :道路。
  • 延陵子:指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子。
  • 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 徐君:徐国的国君。
  • 信义逾感激:因为信义而更加感动。
  • 解剑挂高树:季札曾将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表示对徐君的敬意。
  • 至宝非所惜:珍贵的剑也不吝惜。

翻译

庭院前有两棵非凡的树,它们总是展现出美好的容颜。 每年遇到霜雪的侵袭,谁能说寒冷是可以轻易改变的。 大道已经丧失很久了,末路上多是薄德之人。 狐皮大衣已经温暖了身体,谁还会关心寒冷道路上的旅人。 古代有延陵的季札,出使归来经过徐国。 徐国的君主已经死去,但他的信义却让人更加感动。 解下剑挂在高高的树上,珍贵的剑也不吝惜。 这样的人难以再次遇到,环顾四周,我该何去何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庭前两棵树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中“大道久已丧,末路多凉德”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失望。而延陵子挂剑的故事,则表达了诗人对信义和忠诚的崇高敬意。最后,诗人以“此士难再逢,四顾吾何适”作结,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