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野哭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吴江野哭:吴江是地名,野哭指在野外哭泣。

翻译

江南三月,莺儿在唱歌,东风吹来,彩虹桥下垂着绳索。美人的心思被尘雾掩埋,门前的柳树干枯,风声萧萧。有位客人在小船上,眼泪变成了血,三千珠履的声音已经消失。清晨的气息平铺连绵如波光云影,春风吹落了吴江上的月色。平陵的一曲歌声渐行渐远,灵旗在荒烟中变得黯淡。茫茫的沧海填满了精卫的辛苦,寂寞的空山中响起了杜鹃的哭声。梦中曾听到细语,但苍黄之色已无法辨认。江上并非没有受屈辱之人,座中依然有悲伤的田地客。感激当初受命之时,在寂静的夜晚哭泣,唯恐被人知晓。虽然听说蔡琰还能挽回,但作为侯芭,却不敢推辞。相互携带着眼泪,衔着黄土,为公公修建虚墓,青松成路。年复一年共同祭拜伍胥祠,每个人都不愿离开坟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伤的场景,描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与人们内心的痛苦之间的对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沧桑和历史遗憾的思考。通过描写吴江野哭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逝去人物的怀念与悲伤,展现了对历史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慨。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