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炎氛:炎热的气氛。
- 障海东:阻挡在海的东边,指广东地区。
- 柏台:古代御史台的别称,这里指郑宪使的官署。
- 丹衷:赤诚的心。
- 群黎:百姓。
- 夷习:野蛮的习惯。
- 远俗:偏远地区的习俗。
- 古风:古代的风俗和道德。
- 当道:当权,掌握政权。
- 豺狼:比喻凶恶的官员或盗贼。
- 踯躅:徘徊不前。
- 啼饥儿女:因饥饿而哭泣的孩子们。
- 从容:安逸,无忧无虑。
- 殊方:异域,指广东以外的地区。
- 纲维: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 化育:教化培育。
翻译
一扫广东东部的炎热气氛,柏台的明月照耀着赤诚的心。 百姓们立刻摆脱了野蛮的习惯,偏远地区的习俗也能恢复古代的风尚。 掌握政权的豺狼不再徘徊,饥饿哭泣的孩子们得以安逸。 异域深深仰慕这里的法律制度严明,不知何时能归去游历于教化培育之中。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郑宪使在广东地区的政绩,通过对比描绘了他在治理前后社会风气的巨大变化。诗中“一扫炎氛障海东”形象地表达了郑宪使清除了地方的混乱与不安,“群黎顿使无夷习,远俗能令有古风”则具体描绘了他如何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恢复了古代的良好风尚。后两句则表达了对郑宪使政绩的敬仰和对未来教化的期待。整体上,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郑宪使的政绩和作者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