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戈头叹
降虏之戈舆入关,千年尚落泥沙间。
腥铁阴生紫花出,血痕半蚀朱砂斑。
惊看故物为磨洗,似见风云掌中起。
风云惨澹坑堑深,冤气浮沈铁光里。
当时挥戈期第一,一鼓能回鲁阳日。
谁知括母空上书,竟堕长陵锐头术。
遗铁尺馀人共传,四十万人谁见怜。
人骨烟消铁无恙,流传作鉴非皇天。
天下茫茫仗真宰,格斗何须血成海。
长平道上有人行,百胜秦兵岂长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降虏:投降的敌人。
- 舆:车辆。
- 腥铁:带有血腥味的铁器。
- 紫花:指铁器上的锈迹。
- 朱砂斑:指血迹。
- 惨澹:阴暗、凄凉。
- 坑堑:深坑。
- 括母:指赵括的母亲,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因战败被杀。
- 长陵:指秦始皇的陵墓。
- 锐头术:指秦国的军事策略。
- 人骨烟:指战场上的人骨被焚烧的烟雾。
- 真宰:指天意或命运。
翻译
投降的敌人的戈矛随着车辆进入关内,千年之后仍然落在泥沙之间。 带有血腥味的铁器上生出紫色的锈迹,血痕半数被侵蚀成朱砂般的斑点。 惊异地看到这些古老的物品被磨洗,仿佛能看见风云在掌中升起。 风云阴暗,坑堑深邃,冤屈的气息在铁光中浮沉。 当时挥动戈矛期望成为第一,一鼓作气能像鲁阳那样逆转日落。 谁知赵括的母亲只能空自上书,最终陷入了秦国的锐利策略。 遗留下来的铁器一尺多长,人们共同传颂,四十万人的命运又有谁来怜悯。 人骨的烟雾消散,铁器却无恙,流传下来作为鉴戒,并非皇天的旨意。 天下的事务茫茫无边,依靠着真正的命运,战斗何必让血流成海。 长平道上有人行走,百战百胜的秦兵又岂能永远存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长平之战中遗留下来的戈矛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诗中,“腥铁阴生紫花出,血痕半蚀朱砂斑”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战争的血腥和时间的无情。后文通过对赵括母亲和秦国策略的提及,反映了战争中个人的无奈和国家的残酷。最后,诗人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乌斯道
元明间浙江慈溪人,字继善。乌本良弟。与兄俱有学行。长于诗,意兴高远,飘逸出群。尤精书法。洪武初得有司荐,为永新县令,有惠政。后坐事谪戍定远。放还,卒。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 314篇诗文
乌斯道的其他作品
- 《 咏梅花三首 其三 》 —— [ 明 ] 乌斯道
- 《 甲寅腊月十日自石龙赴广州会城途中纪行 》 —— [ 明 ] 乌斯道
- 《 醉歌行赠定海守禦江将军 》 —— [ 明 ] 乌斯道
- 《 赠杨允铭小篆歌 》 —— [ 明 ] 乌斯道
- 《 甲寅腊月十日自石龙赴广州会城途中纪行 》 —— [ 明 ] 乌斯道
- 《 棣华亭为泰和萧鹏举赋 》 —— [ 明 ] 乌斯道
- 《 题江村渔话图 》 —— [ 明 ] 乌斯道
- 《 甲寅腊月十日自石龙赴广州会城途中纪行 》 —— [ 明 ] 乌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