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春日作

桥西旧有伯鸾居,四百飞桥尽不如。 泉石谁令高士在,莺花自是美人馀。 舂声只可闻皋氏,箫曲那能到阖庐。 吴下繇来多侠烈,我行端不为鲈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门:吴国的城门,指吴地。
  • 伯鸾(bó luán):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 飞桥:传说中的一种桥,能够自动飞跃。
  • 泉石:泉水和石头,指山间清泉和奇石。
  • 高士:指有才学的士人。
  • 莺花:美丽的花朵。
  • 皋氏(gāo shì):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音乐家。
  • 箫曲:箫的音乐。
  • 阖庐(hé lú):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音乐家。
  • (yáo):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文学家。
  • 鲈鱼(lú yú):一种鱼,这里指平庸之人。

翻译

在吴国的城门,曾经有一位伯鸾栖息的地方,即使有四百座飞桥,也无法与之相比。山间清泉和奇石,是什么让高才士人留连其间,而美丽的花朵则是美人的馀韵。箫曲只能传闻皋氏的音乐,而箫声何曾能传至阖庐。吴地自古便涌现出许多侠义之士,我行为人却不愿沦为平庸之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吴地春日的景色和人文风貌。通过描写桥西的伯鸾居、飞桥、泉石、高士、美人、皋氏、阖庐等元素,展现了吴地的独特风景和文化底蕴。诗中表达了对侠义之士的赞美,以及对平庸之人的不屑,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俗世浮华的厌弃。整体氛围清新高远,意境优美。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