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寺秀上人新诗时有开元以前调又能作本色语出行卷谒余求订且将北游赋此送之
六朝富僧藻,末宋始逃禅。
及尔操觚日,逢余瘗砚年。
曹溪一偈后,衣钵几人传。
琢叶妨元气,拈花合自然。
思超灵鹫表,格逸景龙前。
莫以文通拙,徒成怨别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 僧藻:僧人的文采。
- 逃禅:指逃避世俗,遁入佛门。
- 操觚:执简,指写作。
- 瘗砚:埋藏砚台,指不再写作。
- 曹溪:地名,位于广东省,禅宗六祖慧能曾在此传法。
- 偈:佛教中的颂诗。
- 衣钵:佛教中指师傅传给弟子的法器,也比喻学问或技艺的传承。
- 元气:指事物的根本或本质。
- 拈花:佛教典故,指禅宗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喻领悟佛法。
- 灵鹫:山名,位于印度,佛教圣地之一。
- 格逸:风格超逸。
- 景龙:唐朝年号,此处指开元以前的时期。
- 文通:文才通达。
- 怨别:因离别而产生的怨恨。
翻译
六朝时期,僧人们文采丰富,直到宋朝末年,他们才开始逃避世俗,遁入佛门。你开始写作的时候,正是我埋藏砚台,不再写作的年纪。自从曹溪的偈颂之后,衣钵传承给了多少人呢?你雕琢文字,不损害文章的本质,拈花一笑,自然流畅。你的思考超越了灵鹫山的范畴,风格超逸,仿佛回到了景龙之前的时代。不要因为我的文才拙劣,而让你写出的离别诗篇充满怨恨。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秀上人新诗的赞赏,以及对其即将北游的送别之情。诗中,作者通过对六朝僧人文采的回顾,以及对秀上人诗作的评价,展现了对僧人文学才华的认可。同时,通过对“曹溪偈后”和“衣钵传承”的提及,强调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诗的最后,作者谦虚地表达了自己的文才不足,希望秀上人的离别诗篇不要因自己的拙劣而受到影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友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