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子白杨鬯侯游飞来寺见寄

· 成鹫
耳闻旧社长蒿莱,寂寂三堂昼未开。 猿掷馀桃鸣石磬,鸟衔腥食立香台。 百年流水心俱远,一片閒云去不来。 古调更张难草草,小弦刚被大弦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蒿莱(hāo lái):野草,杂草。
  • 寂寂:形容非常寂静,没有声响。
  • 三堂:指寺庙中的三个主要殿堂。
  • 猿掷馀桃:猿猴扔掉剩下的桃子。
  • 石磬(qìng):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
  • 鸟衔腥食:鸟儿嘴里叼着带有腥味的食物。
  • 香台:供奉香火的台子。
  • 閒云(xián yún):自由飘荡的云。
  • 古调更张:改变古老的曲调。
  • 草草:匆忙,不仔细。
  • 大弦:指古代弦乐器中的低音弦。

翻译

听说旧时的社团已长满杂草,寺庙的三个殿堂白日里也寂静未开。猿猴扔掉剩余的桃子,声音如同敲击石磬,鸟儿嘴里叼着腥食,停在供香的台子上。百年的流水使人心生遥远之感,一片自由飘荡的云,去了就不再回来。想要改变古老的曲调,却难以匆忙行事,小弦的声音刚响起,就被大弦催促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废的寺庙景象,通过猿猴、鸟儿等自然元素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旧日不复的哀愁。诗中“百年流水心俱远”一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末句“古调更张难草草,小弦刚被大弦催”则巧妙地以音乐为喻,暗示了改变与创新的困难,以及新旧交替中的挣扎与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变迁的感慨和对传统的尊重。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