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籍
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 良玉沈幽泉,名为天下珍。 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 气高终不合,去如镜上尘。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 耕者废其耜,爨者绝其薪。 苟无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怀安能陈。 徒保金石韵,千载人所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逸人:隐士。
  • 良玉:美玉。
  • 沈幽泉:沉没在深泉之中。沈(chén):沉没。
  • 野性:不受拘束的性格。
  • 时俗:世俗。
  • 章句:文章和诗句。
  • 嗣子:继承人,指已故朋友的儿子。
  • :坟墓。
  • :古代的一种农具,用来翻土。
  • :烧火做饭。
  • 奠酒:祭祀时用来祭奠的酒。
  • 金石韵:指古代铭刻在金属或石头上的文字,这里比喻诗人的诗篇。

翻译

青山之中没有隐士,突然感觉到这个大国其实很贫穷。 美玉沉没在深泉之中,它的名声却是天下皆知。 我天性不受世俗约束,再次拜别便从军去了。 我的志气高昂,终究与世俗不合,离开时就像镜上的尘埃一样。 我最初写下的诗句,只有你一个人欣赏。 现在我来吊唁你的儿子,对着你的坟墓烧掉新写的文章。 耕田的人放弃了他的农具,烧火做饭的人断绝了他的柴火。 如果没有新的衣裳,又怎能让我显得光彩照人呢? 祭奠的酒只能徒劳地拜手,我的哀思又怎能表达出来。 只能保留那些铭刻在金石上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都能听到。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中,“良玉沈幽泉”象征着诗人自己,虽有才华却隐没不显。诗人的“野性疏时俗”和“气高终不合”反映了他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最后,诗人通过“奠酒徒拜手”和“徒保金石韵”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思和对诗歌传承的期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孤高不群的性格和对友情的珍视。

张籍

张籍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