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知县行状申文后

州里欢腾此郡推,挥毫今彻九泉知。 古来士论都元气,天下人心自秉彝。 太史书须凡例定,桐乡爱是长官遗。 凭君更向郊原问,怕有人间未采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行状:指人的生平事迹。
  • 申文:指呈递的文书。
  • 挥毫:指书写。
  • 九泉:指地下,阴间。
  • 元气:指事物的根本或本质。
  • 秉彝:指遵循常理。
  •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载历史。
  • 凡例:指编写书籍时的体例和规则。
  • 桐乡:地名,这里可能指丁知县的故乡或任职地。
  • 长官遗:指前任官员留下的影响或遗产。
  • 郊原:指郊外的原野。
  • 采诗:指收集民间的诗歌。

翻译

在州里,这个郡的欢腾被推崇, 挥毫书写,让九泉之下的灵魂也能知晓。 自古以来,士人的评价都是基于事物的根本, 天下人心自然遵循常理。 太史编写历史,必须确定凡例, 桐乡之爱,是前任长官留下的遗产。 请你再向郊外的原野询问, 恐怕人间还有未被采集的诗篇。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丁知县行状申文的阅读,表达了对丁知县生平事迹的赞扬和对历史记载的重视。诗中“挥毫今彻九泉知”一句,既展现了丁知县的文采,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传承的深刻认识。后文提到“太史书须凡例定”,强调了历史记载的严谨性。结尾的“凭君更向郊原问,怕有人间未采诗”则流露出对民间诗歌收集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