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杖何妨九尺材,白头筋力小低佪。 西崖拄月翩翩去,浦口挑云得得来。 原壤见之休叩胫,醉乡扶我且衔杯。 一生用底公须爱,持赠山僧恐未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尺材:指九尺长的材料,这里形容手杖的长度。
  • 低佪:徘徊,犹豫不决的样子。
  • 拄月:形容手杖高举,仿佛能触及月亮。
  • 翩翩:形容动作轻快、优雅。
  • 浦口:河流入海的地方,这里指水边。
  • 挑云:形容手杖高举,仿佛能挑动云彩。
  • 得得:形容行走时脚步轻快有力。
  • 原壤:指古代的贤人原壤,这里用典故形容自己。
  • 叩胫:敲打小腿,古代一种礼节,表示尊敬。
  • 衔杯:指饮酒。
  • 用底:用以,用来。
  • 山僧:山中的僧人,指隐居山林的僧侣。

翻译

一根手杖,何须九尺长的材料,白发苍苍的我,筋力虽小,却也不再徘徊。 在月光下,我轻轻地拄着手杖,仿佛能触及月亮,优雅地离去;在水边,我高举手杖,仿佛能挑动云彩,轻快地走来。 见到我,贤人原壤也不必再敲打小腿以示尊敬,我醉意朦胧,扶着手杖,且让我衔杯痛饮。 这一生,我用这手杖,公家也应当爱护,但若要我将其赠予山中的僧人,恐怕还不太合适。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手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诗中,“九尺材”与“白头筋力”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虽老犹健的乐观情怀。后几句通过“拄月”、“挑云”等意象,描绘了诗人优雅、轻快的行走姿态,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手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不舍。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