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邹汝愚谪石城

少年为意尽峥嵘,谪死天涯二十春。 旧雨不留花县榻,秋风还闪石城旌。 儿啼母绝家何处,水宿山居路几程。 人事每将天不定,文章何用博虚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峥嵘(zhēng róng):形容才华出众,意气风发。
  • 谪死:因被贬谪而死。
  • 旧雨:旧时的朋友。
  • 花县:指美丽的县城,此处可能指邹汝愚的故乡。
  • :床。
  • 秋风还闪石城旌:秋风中,石城的旗帜依旧飘扬,暗指故人的事迹和精神仍在。
  • 儿啼母绝家何处:孩子哭泣,母亲已逝,家在何方?
  • 水宿山居:指在山水间流浪居住。
  • 路几程:路途有多远。
  • 人事每将天不定:人世间的事情常常是天意难测。
  • 文章何用博虚名:写文章有何用,只是为了博取虚名。

翻译

少年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却因被贬谪而死于天涯,已过二十个春秋。 旧时的朋友不再留宿在美丽的故乡,秋风中,石城的旗帜依旧飘扬。 孩子哭泣,母亲已逝,家在何方?在山水间流浪居住,路途有多远? 人世间的事情常常是天意难测,写文章有何用,只是为了博取虚名。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邹汝愚不幸遭遇的深切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峥嵘”与“谪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邹汝愚的才华与悲惨命运。后句通过“旧雨不留”与“秋风还闪”的对比,抒发了对故人离世后世事变迁的感慨。结尾的“人事每将天不定,文章何用博虚名”更是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功名虚幻的洞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