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
- 突兀:高耸突出的样子。
- 戴鳌头:比喻亭子高耸,如戴在巨鳌的头上。
- 沧溟:大海。
- 一勺浮:形容海面上的景象,如同浮动的一勺水。
- 龙伯衣冠:指龙伯国的人,传说中的巨人。
- 下府:地下的府邸,指龙伯国的居所。
- 梵王台殿:指佛教中的神殿。
- 中流:河流中央。
- 扶桑:神话中的东方神木,日出的地方。
- 三山:神话中的三座仙山。
- 滟滪:波涛汹涌的样子。
- 万里秋:形容秋天的景色广阔无垠。
- 吞海句:形容诗句气势磅礴,能吞没大海。
- 磨崖石:在山崖上刻字。
- 记曾游:记录曾经游览的经历。
翻译
高耸的亭子仿佛戴在巨鳌的头上,俯瞰着大海,海面如同浮动的一勺水。 龙伯国的巨人们藏身于地下的府邸,而佛教的神殿则矗立在河流中央。 夜色中扶桑树下的景色,三座仙山的日出,以及万里秋色中汹涌的江声。 虽然我惋惜自己没有写出能吞没大海的诗句,但我仍会在山崖上刻字,记录这次游览的经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金山吞海亭时的壮观景象,通过高耸的亭子、浩瀚的大海、神话中的巨人和神殿等元素,展现了宏大的自然和神话背景。诗中“扶桑夜色三山日,滟滪江声万里秋”一句,巧妙地将东方的神话与秋天的景色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诗歌创作的自我期许。结尾的“但磨崖石记曾游”则体现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珍视,以及希望通过刻字留念的方式,将这份记忆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