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谟侍者还江阴

· 张翥
禅裓无尘锡杖青,一龛天竺更南屏。 杨枝遍洒瓶中水,贝叶时翻笈内经。 旧业池菱秋漠漠,归舟江树晓冥冥。 今朝又作芜城别,何处钟声入夜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禅裓(chán bì):指僧人的衣裳。
  • 锡杖:僧人所持的杖,头上有锡环,行走时振动发声。
  • (kān):供奉神佛的小阁子。
  • 天竺:古印度别称,此处指佛寺。
  • 南屏:指南屏山,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山上有著名的净慈寺。
  • 杨枝:即柳枝,佛教中常用以象征慈悲。
  • 贝叶:古代印度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经,故称佛经为贝叶。
  • (jí):书箱。
  • 漠漠:形容水面的广阔无边。
  • 冥冥:形容天色昏暗。
  • 芜城:指扬州,因其历史上多次遭受战乱,城池荒芜,故称。

翻译

僧人的衣裳不染尘埃,锡杖青青,他在一个小阁子里供奉着佛像,这个阁子位于天竺寺的南屏山。他用柳枝洒水,象征着慈悲,贝叶经文在书箱中翻动。旧时的池塘里菱角丛生,秋水茫茫,归船在江边的树影中,天色昏暗。今天又在扬州告别,不知道哪里的钟声能在夜晚传入耳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僧人送别时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离别的情感。诗中“禅裓无尘锡杖青”一句,既展现了僧人的清净形象,又暗含了超脱尘世的意境。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池菱秋漠漠”、“江树晓冥冥”,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凄凉氛围。结尾的“何处钟声入夜听”则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盼。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