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家图,为尤仲斌赋

· 张昱
葛洪挈家赴勾漏,何异庞公归鹿门? 担头何有琴书累,牛背未觉妻儿村。 千古清名不易得,一斛丹砂何足论? 大胜齐侯马千驷,令德曾无遗子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挈家:带领全家。
  • :图谋,计划。
  • 尤仲斌:人名,具体不详。
  • 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炼丹家,曾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市)令。
  • 勾漏:地名,今广西北流市。
  •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末年隐士,曾隐居鹿门山。
  • 鹿门:山名,位于今湖北襄阳。
  • 担头:担子的两端。
  • 琴书:指文化修养和学问。
  • 牛背:牛的背上,此处指简朴的生活。
  • 妻儿村:指家庭和乡村生活。
  • 千古清名:长久的清白名声。
  • 一斛丹砂:一斛(古代容量单位)的丹砂,指炼丹的成果。
  • 齐侯马千驷:指齐国的君主拥有千匹马,比喻富贵。
  • 令德:美好的德行。
  • 遗子孙:留给子孙。

翻译

葛洪带领全家前往勾漏,与庞德公归隐鹿门山有何不同? 担子上没有琴书的重负,牛背上未曾觉得妻儿是累赘。 千古流传的清白名声难以得到,一斛丹砂的价值又何足挂齿? 远胜过齐国君主的千匹马,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留给子孙的财富。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葛洪与庞德公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清高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财富的轻视。诗中“千古清名不易得”一句,强调了清白名声的珍贵,而“一斛丹砂何足论”则显示了对世俗财富的不屑。最后两句以“齐侯马千驷”与“令德遗子孙”作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德行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