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 · 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船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拼音

所属合集

#初中沪教版

译文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两岸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注释

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照:倒映。 岚:山里的雾气。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芰(jì)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飐(zhǎn):风吹物动的样子。 杀:通「煞」,非常、甚。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这首小令写江南风光,以江水为中心展现出丛丛芰荷、点点画船、云淡天高、鸥鸟飞翔的秋光和酒旗飘扬、画檐相连的市景。画面开阔悠远,富于立体感,风格清逸。全曲纯用白描手法,将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十种景物,构成一幅很有特色的江南水乡图。情韵生动,意态万千,所以最后以「爱杀江南」作结,既是必然之笔,又显得收束有力。古今写秋,常带秋萧飒、悲凉气氛,而此曲却不同,它不仅毫无悲凉色彩,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乐观主义色彩情调。

赏析

这是一首写江南水乡秋光的小令,这首曲写得很美,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风光秀丽、景物宜人,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乡秋景画。 全曲八句,七句写景,最后用一句抒情句作结,并点题。 多水是江南的特色,水面风光是江南所特有的,因此开头两句,作者就紧紧抓住这特点来进行描绘。一条浩浩的大江,在晴日照耀下,雾气迷蒙,影影绰绰,增添了几分迷茫,似梦如幻,恍惚迷离。两岸人烟稠密,真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江南水乡秋景中,最大的特征无过于菱与荷了,被作者称赞的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同前)这前三句是对江南景物的总体描写,接下来四句分别写了最有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先看水面上沙鸥自由飞舞,再回到岸上,这第五句与杜牧的《赠别》联系起来,令人不知这香风是从荷花中飘来,还是从珠帘里美人身上飘下来。珠帘里似乎还有若隐若现的美人的身影,不禁令人神往。抬头远眺,看到画船儿从天边驶来,这祥华贵的游船上,当然还会有悠扬悦耳的乐声,在视觉、嗅觉中又加上了听觉,令人心旷神怡。正在这时,又看到了酒店用以招引客人的酒旗正在风中飘扬,于是在荷香、脂粉香中,又加上了阵阵扑鼻的酒香。至此,已令人心醉了,于睾情不自禁娥发出了「爱杀江南」的赞叹。在强烈的赞叹声中,结束了全曲,使这赞叹声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耳际心上。 这是一首写景曲,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水乡的特色来写,先烈总体从大处入手,再抓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一一描写,注意巨细交叉,远近结合,灵活多变。全曲纯作客观描写,情寓景中,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处处蕴含着一腔热爱江南之情。 这支令曲写得俊美异常。它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反映了诗人热爱江南、流连忘返的心情。古代吟咏江南的诗词是不少的,有的借吟咏江南春光写江南之美,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也有的从芳春与清秋两个季节中选取一些最突出的景物和情事反映江南之美,如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而作者和他们不同,他抓住江南清秋时节几个富有特征意义的景物与情事,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江南秋色图,这就使这支散曲有了个性。另外,在描写江南美好风光时,作者不仅描写了珠帘漫卷、香风四溢、画檐鳞次栉比的大江两岸的人家,还描写了江水拍天、烟岚缥缈、芰荷满塘的淡雅秋光,使自然景色与社会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富有诗情画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晴岚(qíng lán):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 芰荷(jì hé):指菱叶和荷叶。
  • (zhǎn):风吹颤动的样子。

翻译

江上烟波浩渺,阳光照耀着山间的雾气,显得十分美丽。两岸的人家,屋舍相连,雕梁画栋的屋檐紧密相接。水面上菱叶和荷叶丛中,透出淡淡的秋光,一只小船摇曳其间。看沙鸥翩翩起舞,舞姿轻盈,屡屡盘旋。十里长街,珠帘轻卷,香风阵阵飘散。天边驶来的画船渐渐靠近,酒旗在风中随风飘动。我实在是太喜爱江南了!

赏析

这首小令写江南风光,从各个方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旖旎景色。开头两句,以江面上的烟水和晴岚为背景,衬托出两岸人家的繁华。接着,通过描写芰荷丛中的秋光和沙鸥的舞动,增添了自然的生机与灵动。“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江南的繁华和热闹。而画船和酒旗的描写,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的水乡特色。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江南的热爱之情。整首曲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将江南的美景和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