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初度自述

丁未初秋月八日,吾今六十六年过。 风云自庆明时遇,岁月堪怜暮景多。 缑岭笙箫怀子晋,恒河津筏念弥陀。 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丁未: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此处指作者的出生年份。
  • 初度:指生日。
  • 六十六年过:指作者已经度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 风云:比喻时势或机遇。
  •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 岁月:指时间。
  • 暮景:晚年时光。
  • 缑岭笙箫:缑岭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笙箫指仙乐,这里用来怀念仙人子晋。
  • 子晋:即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 恒河津筏: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圣河,津筏指渡河的工具,这里比喻修行之路。
  • 弥陀:即阿弥陀佛,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
  • 尧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
  • 白石南山:可能指隐居之地,也可能是指长寿之地。
  • 浩浩歌:指豪迈的歌声。

翻译

丁未年秋初的八月八日,我如今已度过了六十六个春秋。庆幸自己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遇到了好时机,但岁月流逝,晚年的时光更让人怜惜。怀念仙人子晋在缑岭上吹奏的笙箫,也思念着在恒河边修行念佛的弥陀。在这太平盛世中,我还有什么所求呢?在白石南山之间,我放声高歌,豪情满怀。

赏析

这首作品是王弘诲在六十六岁生日时所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代的珍惜。诗中,“风云自庆明时遇”一句,既表达了对所处时代的满意,也透露出对个人命运的庆幸。而“岁月堪怜暮景多”则流露出对晚年时光的珍惜与留恋。后两句通过对仙人子晋和弥陀的怀念,展现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最后,以“尧天舜日知何有,白石南山浩浩歌”作结,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满足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王弘诲

明广东琼州定安人,字少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初释褐,值海瑞廷杖下诏狱,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作《火树篇》、《春雪歌》以讽。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