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日是夜舟泊石门偶作呈三洲右溪

野寺相逢九日期,石门霜叶乱参差。 山魈尚识贪泉水,地锦重封学士碑。 豪杰不垂今古泪,登临犹忆晋唐诗。 凭君唤起通宵兴,明月芦花泛菊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重九日: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石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霜叶:经霜的叶子。
  • 参差:不齐的样子。
  • 山魈:传说中的山中怪物。
  • 贪泉水:传说中喝了会让人变得贪婪的泉水。
  • 地锦: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石门地区的某种植物。
  • 学士碑:记载有学问之人的碑文。
  • 豪杰:英雄人物。
  • 今古泪: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留下的泪水。
  • 登临: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
  • 晋唐诗:指晋代和唐代的诗歌。
  • 通宵兴:整夜的兴致。
  • 明月芦花:月光下的芦苇花。
  • 泛菊卮:泛舟赏菊,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翻译

在野外的寺庙里,我们相约在重阳节这一天,石门的霜叶在秋风中摇曳,显得参差不齐。传说中的山魈似乎还记得那贪泉水的故事,而地锦则覆盖着记载学士的碑文。英雄人物不会为今古的变迁而流泪,但每当登临山水时,总会想起晋唐时期的诗篇。请你唤起我整夜的兴致,让我们在明亮的月光下,乘舟欣赏芦花,举杯共赏菊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在石门的一次聚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情怀念。诗中“山魈尚识贪泉水,地锦重封学士碑”一句,巧妙地结合了传说与现实,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结尾的“明月芦花泛菊卮”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和文化传承的珍视。

王渐逵

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