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墓下作

· 岑参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因陷害太子申生而闻名。
  • 闭骨:指骊姬死后埋葬。
  • 浍水:古代河流名,此处可能指晋国的河流。
  • 恶名:指骊姬因陷害太子而留下的坏名声。
  • 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 恣耽惑:放纵于迷惑之中,指晋献公被骊姬迷惑。
  • 仇雠:仇敌。
  • 蔓草:蔓延的野草,比喻事情已经过去很久,难以追溯。
  • 古丘:古墓。
  • 蛾眉:形容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此处指骊姬。
  • 蝉鬓:形容女子鬓发薄如蝉翼。
  • 横汾:横渡汾河,汾河是晋国的一条重要河流。

翻译

在骊姬的墓地北原之上,她的遗骨已经埋藏了千年。 浍水依旧向东流淌,但她的恶名却永远无法随水流去。 晋献公被她迷惑至深,将亲生儿子视作仇敌。 这些往事如今已如蔓延的野草,我来到这里,只见古墓一座。 山间的月光映照着她那苦涩的蛾眉,野云中仿佛飘着她那愁容的蝉鬓。 我欲吊唁那两位不幸的公子,但横渡汾河却没有轻舟可乘。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骊姬墓地的描写,抒发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诗中,“闭骨已千秋”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骊姬的恶名随时间而长存。后文通过对晋献公被迷惑、太子被陷害的叙述,进一步揭示了这段历史的悲剧性。结尾的“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岑参

岑参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 4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