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宋玉《神女赋》:“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梁。”
序
此诗作于公元853年(唐宣宗大中七年),当时李商隐在梓州幕。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不同于他从前那些,充满了低沉忧伤的情调诗,这首却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与呼唤。
起句,诗以“想像”开头,想像太阳初起之前在传说中的咸池沐浴,闪耀发亮的动人情景。意境奇特。次句转入自身,五更钟响,回肠百转,急盼日出。“更回肠”,唯恐太阳不出,盼望之切。三句,“苦雾巴江”,写作者处境艰难,瘴雾蔽日,潮湿阴暗,不见太阳;“三年”,写诗人留滞巴江时间之长,生活艰苦。实为政治处境的曲折表达。末句“不为离人照屋梁”,阳光的偏照引发诗人的愤慨,也表达他内心对光明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
诗人虽在现实中遭受种种压抑、伤害,但并没有泯灭对于光明的渴望,并希望终有一天,明媚的阳光能够闪烁在他的头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咸池:神话中的地名,传说太阳在此沐浴。
- 五更: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更次,五更即天快亮时。
- 回肠:形容内心极度焦虑或思念。
- 苦雾:浓雾,这里比喻长期的不顺或困境。
- 巴江:即今重庆一带的长江。
- 离人:离别的人,指诗人自己。
翻译
想象着咸池的太阳即将放出光芒,五更钟声之后,我的内心更加焦虑不安。 三年来,巴江的水面上总是笼罩着苦雾,太阳啊,你为何不照亮我这离人的屋梁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黎明前的深切感受。通过“咸池”与“日欲光”的想象,诗人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而“五更钟后更回肠”则突显了诗人在长夜将尽时的焦虑与不安。后两句以“苦雾”和“不为离人照屋梁”的哀怨,抒发了诗人对长期困境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