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妇丧归弁山

· 黄玠
结发念旧欢,抚心常忽忽。 馀生复何求,白日待西没。 药裹三年病,蓬颗千岁骨。 儿女远相送,悲风绕行绋。 空闺锁今雨,不见旧时月。 岂不念东归,临事有仓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结发:古代男子自成年开始束发,这里指成年。
  • 抚心:按住胸口,表示悲伤或思考。
  • 忽忽:形容心神不定,忧愁的样子。
  • 馀生:余下的生命。
  • 药裹:指长期服药。
  • 蓬颗:蓬草和颗石,比喻死亡后的遗骸。
  • 千岁骨:指死亡已久的人的遗骨。
  • 悲风:凄凉的风。
  • 行绋:牵引棺材的绳索。
  • 空闺:空荡荡的闺房,指妻子去世后的家。
  • 今雨:现在的雨水,比喻现在的境遇。
  • 旧时月:过去的月亮,比喻过去的时光。
  • 临事:面对事情。
  • 仓卒:匆忙,急促。

翻译

成年时便念及旧日的欢乐,心中常感到忧愁不安。 余下的生命还有什么可追求,只等待白日西沉。 长期患病,药不离身,死亡的遗骸如同千年的蓬草和颗石。 儿女们远道相送,凄凉的风围绕着牵引棺材的绳索。 空荡荡的闺房中,现在的雨水落下,却不见过去的月亮。 难道我不想东归吗?只是面对事情时总是匆忙急促。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妻子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结发念旧欢”一句,即展现了作者与妻子年轻时的美好回忆,而“抚心常忽忽”则传达了失去爱人后的心神不宁。通过“馀生复何求,白日待西没”的悲叹,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无奈接受。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儿女送葬、空闺今雨等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黄玠

元庆元定海人,字伯成,号弁山小隐。黄震曾孙。幼励志操,不随世俗,躬行力践,以圣贤自期。隐居教授,孝养双亲。晚年乐吴兴山水,卜居弁山。卒年八十。有《弁山集》、《知非稿》等。 ► 37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