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武牧羊图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其上,以表扬其功绩。
  • 帝乡:指京城。
  • 元有雁:指苏武被扣留匈奴期间,曾借鸿雁传书,暗示有归汉之望。
  • 食雪:指苏武在匈奴被囚禁时,曾被迫食雪以示忠诚。
  • 旄尽:指苏武持节牧羊,节旄尽落,象征其坚贞不屈。
  • 风霜节:比喻坚贞的节操。
  • 心悬日月光:形容苏武心怀忠诚,如日月般光明。
  • 李陵:西汉名将,因战败投降匈奴,与苏武有交情。
  • 涕泪满河梁:形容李陵与苏武分别时的悲痛之情。

翻译

在尚未被绘入麒麟阁的功臣像中,他时常遥望京城的方向。他曾借鸿雁传书,表达归汉的愿望,即使在匈奴被迫食雪,也始终不离牧羊的职责。他的节旄在风霜中尽落,但他的心志却如日月般光明。当李陵面对这样的苏武,他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愧疚与别离之情,只能泪流满面,悲伤不已。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苏武在匈奴的坚贞不屈,以及李陵与之分别时的悲痛,展现了忠诚与背叛、坚守与动摇的对比。诗中“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一句,既形象地描绘了苏武的艰苦环境,又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与光明。结尾的“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则通过李陵的悲痛,反衬出苏武的高尚品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