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国公

玄武门前人蹀血,虬须天子谏凶孽。谁开贞观太平功,夺朔将军三寸铁。 三寸铁,鄂国公,将军真有回无功。呜呼,海池一语开天听,手敕亲颁宫府定。 人知房杜掌经纶,谁识将军善词命?善词命,万古之无谁与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玄武门:唐长安城皇宫的北门。
  • 蹀血:行走时踩着血迹,形容战乱或杀戮后的惨状。
  • 虬须天子:指唐太宗李世民,因其胡须卷曲如虬龙而得名。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代表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期。
  • 夺朔将军:指尉迟敬德,唐代名将,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位。
  • 三寸铁:指尉迟敬德的武器,也象征其武力。
  • 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封号。
  • 回无功:指尉迟敬德虽有功,但不自夸。
  • 海池:指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在海池边的对话。
  • 天听:指皇帝的听闻,这里指李世民的决策。
  • 手敕:皇帝亲手写的命令。
  • 宫府定:指政权的稳定。
  • 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初著名政治家,曾辅佐李世民。
  • 经纶:指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 词命:指言辞和命令,这里指尉迟敬德的言辞对李世民决策的影响。

翻译

玄武门前,人们行走时踩着血迹,那位胡须卷曲如虬龙的天子正在谏阻凶恶的叛逆。是谁开启了贞观时期的太平盛世,是那位夺取朔方将军手中三寸铁的尉迟敬德。 三寸铁,鄂国公,将军虽有功却不自夸。哎呀,海池边的一句话开启了天子的听闻,皇帝亲手写的命令使宫府得以稳定。 人们都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掌管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但谁又知道将军尉迟敬德擅长用言辞影响皇帝的决策呢?擅长用言辞影响决策,这样的功绩,万古之中又有谁能与之相比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回顾玄武门之变和尉迟敬德的功绩,赞颂了尉迟敬德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诗中不仅描绘了尉迟敬德的武勇,更强调了他的谦逊和智慧,以及他对李世民决策的影响。通过对比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治国才能,诗人突出了尉迟敬德在言辞和命令上的独特贡献,表达了对这位将军的深深敬意。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