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母陈太君挽诗

日暮谁能不倚闾,夫人贤哲古无如。 介山隐日曾承命,江左行时未绝裾。 老去每闻加饭报,病中犹寄缓归书。 天涯孙子分南北,恸哭寒原走素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倚闾(yǐ lǘ):指母亲在家门口盼望儿子归来的情景。
  • 贤哲:指贤明而有智慧的人。
  • 介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隐居之地。
  • 承命:接受命令或嘱托。
  • 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一带。
  • 绝裾:断绝衣襟,比喻决意离去。
  • 加饭:指增加饭量,常用来安慰或嘱咐病人多吃。
  • 缓归书:指推迟归期的书信。
  • 天涯孙子:指远在他乡的子孙。
  • 寒原:寒冷的原野,指墓地。
  • 走素车:指送葬的车队。

翻译

日暮时分,谁能不思念家中的母亲,她的贤明与智慧在古代无人能及。 在介山隐居时,她曾接受过命令,而在江左行走时,她并未决意离去。 年老时常听到她嘱咐增加饭量的消息,病中还寄来推迟归期的书信。 远在他乡的子孙们,无论南北,都在寒冷的墓地前恸哭,送葬的车队缓缓前行。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诗中,“日暮谁能不倚闾”一句,以母亲盼子归来的形象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后文通过对母亲生前事迹的回忆,展现了她的贤明与智慧,以及对子女的深切关怀。结尾处,“天涯孙子分南北,恸哭寒原走素车”,则以子孙们送葬的场景,抒发了对母亲去世的悲痛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