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奉长以大父仲调简讨文集见贻且请作传次其来韵二首
才既无双数亦奇,高鸿难慕羽堪仪。
长沙旧是陶公族,遗集重开晋义熙。
良璞不售多在楚,灵珠无价本名隋。
虽惭司马藏山笔,此志争光自可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奉长: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大父:祖父。
- 仲调:人名,可能是陶奉长的祖父。
- 简讨:古代官职,负责校勘书籍。
- 文集:收录个人或多人文学作品的集子。
- 见贻:赠送给我。
- 次其来韵:按照对方来信的韵脚和格式作诗。
- 高鸿:高飞的鸿雁,比喻高远的志向或杰出的人物。
- 羽堪仪:羽毛可以作为仪仗,比喻人的品德或才能值得尊敬。
- 陶公族:指陶渊明家族,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
- 晋义熙:晋朝的一个年号,此处可能指陶渊明时代的文化背景。
- 良璞: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有潜质的人才。
- 灵珠:传说中的宝珠,比喻珍贵的人才或作品。
- 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 司马藏山笔:可能指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曾因直言被贬,后隐居山中完成《史记》。
- 争光:争取荣誉。
翻译
才华无双,命运多舛,高飞的鸿雁难以企及,但其羽毛足以作为仪仗。陶家的旧族,在长沙有着深厚的根基,如今遗留下来的文集再次被整理,仿佛回到了晋朝的义熙年间。优秀的璞玉虽未被雕琢,多出自楚地,而珍贵的灵珠无价,其名源自隋朝。虽然我自愧不如司马迁那藏于山中的笔力,但这份志向争取荣誉的决心,自可推许。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陶奉长祖父文集的赞美,表达了对陶家文化传统的敬仰。诗中运用了高鸿、良璞、灵珠等意象,比喻陶家人才的卓越与珍贵。同时,诗人自谦地将自己与司马迁相比,表达了自己虽不及古人,但仍怀有追求卓越的志向。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展现了陶家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文学追求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