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清明即事次杜韵同王础尘二首

故阡松柏有新烟,欲上江乡两桨船。 老去登临知几度,时来醒醉且随缘。 扶筇得得身能健,插柳依依态可怜。 两月又过真倏尔,一尊相对各陶然。 春城市肆犹争米,薄俗穷民不要钱。 且喜今朝晴最好,登秋岂独庆丰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申:指某年的干支纪年,具体年份需根据历史背景推算。
  •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即事:即兴所作的诗。
  • 杜韵:指杜甫的诗韵,这里指模仿杜甫的风格和韵律。
  • 王础尘: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 :墓道。
  • 松柏:常绿树木,常用于墓地,象征长寿和坚韧。
  • 新烟:新烧的纸钱或香烟,清明时用来祭奠先人。
  • 江乡:江边的乡村。
  • 桨船:用桨划动的船。
  • 登临: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
  • 醒醉:清醒与醉酒,比喻人生的清醒与迷茫。
  • 随缘:顺应机缘,不强求。
  • 扶筇:拄着竹杖。
  • 得得:形容行走的样子。
  • 插柳:清明时节的习俗,插柳枝以避邪。
  • 依依:形容柳枝柔软摇曳的样子。
  • 态可怜:姿态可爱,令人怜爱。
  • 倏尔: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古代酒器,这里指酒。
  • 陶然:形容心情愉悦,陶醉其中。
  • 市肆:市场店铺。
  • 争米:争相购买米粮。
  • 薄俗:浅薄的习俗或风气。
  • 穷民:贫穷的百姓。
  • 不要钱:这里可能指穷民生活困苦,连钱都不要,或者指穷民之间互助,不计较金钱。
  • 登秋:指秋天的丰收。
  • 庆丰年:庆祝丰收的年份。

翻译

在清明时节,墓地的新烧纸烟升起,我想要乘船前往江边的故乡。年老之后,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游览,无论清醒还是醉酒,我都愿意随遇而安。拄着竹杖行走,感到身体还算健壮,插在墓地的柳枝柔软摇曳,姿态可爱。两个月又匆匆过去,真是快啊,与朋友相对而坐,共饮美酒,各自陶醉。春天的市场上,人们还在争相购买米粮,而浅薄的习俗中,穷困的百姓似乎连钱都不需要。今天天气晴朗,真是令人高兴,不仅仅是秋天的丰收值得庆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诗人通过对清明习俗的描写,如新烟、插柳,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老去登临知几度”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时来醒醉且随缘”则体现了诗人随和的人生态度。后两句通过对市场和穷民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而结尾的“且喜今朝晴最好”则表达了对美好天气的喜悦,以及对生活简单美好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