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

· 罗隐
善而福,不善而灾,天之道也。用则行,不用则否,人之道也。天道之反,有水旱残贼之事。人道之反,有诡谲权诈之事。是八者谓之机也。机者,盖天道人道一变耳,非所以悠久也。苟天无机也,则当善而福,不善而灾,又安得饥夷齐而饱盗跖?苟人无机也,则当用则行,不用则否,又何必拜阳货而劫卫使?是圣人之变合于其天者,不得已而有也。故曰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谲(jué):欺诈。
  • 跖(zhí):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起义领袖,被称为盗跖。
  • 夷齐:伯夷和叔齐,两人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
  •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
  • 卫使:具体所指不详。

翻译

善就会带来福运,不善就会遭受灾祸,这是天道。被任用就施展才能,不被任用就不行动,这是人道。天道有反常,就有洪水、干旱、残害、贼害这些事。人道有反常,就有诡诈、权变、欺诈这些事。这八种情况叫做机。机,大概就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种变化罢了,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如果上天没有机变,那就应当是善就有福气,不善就有灾祸,又怎么会让伯夷和叔齐饥饿而让盗跖饱足呢?如果人没有机变,那就应当是被任用就行动,不被任用就不行动,又何必去拜见阳货而劫杀卫国使者呢?这是圣人的变化符合于上天的,是不得已而有的。所以叫做机。

赏析

这首诗探讨了天道和人道,以及其中的机变。作者认为天道和人道都并非绝对不变,会有反常和变化的时候。通过一系列例子如伯夷叔齐和盗跖的不同遭遇等,深入思考了机的存在和意义。诗中观点独特,富有思辨性,体现出作者对世间道理的深刻洞察和思索。语言简洁而富有内涵,具有一定的哲学深度。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