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前歙黟楚□□五首

· 方回
吏方居官时,美誉无不有。 及乎恶声出,乃在解官后。 有势易为好,无势易为丑。 万事要诸终,公论翻覆手。 请看楚大夫,得代数年久。 两邑父老言,至今不改口。 予决未始私,馈献无所受。 不为病留此,热官已唾取。 鼎贵何足云,人当论贤否。 黟歙君桐乡,此亦足不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歙黟楚:歙县、黟县、楚州,均为地名。
  • 解官:辞去官职。
  • 公论翻覆手:公众的评价变化无常,如同翻手覆手一样迅速。
  • 得代数年久:得到代理官职已经很多年。
  • 馈献无所受:没有接受任何礼物或贿赂。
  • 热官:指权势显赫的官职。
  • 唾取:轻易得到。
  • 鼎贵:显贵,权贵。
  • 桐乡:指故乡或地方,这里比喻为值得尊敬的地方。
  • 不朽:永远被记住,不会被遗忘。

翻译

在官吏任职时,美誉无处不在。但当他们辞去官职后,恶名也随之传出。有权势时容易得到好评,无权势时则容易遭受非议。万事要看最终结果,公众的评价变化无常。请看那位楚大夫,代理官职已有多年,两地的父老至今仍赞不绝口。我决定不曾有私心,也没有接受任何礼物。不是因为病痛而留在这里,那些权势显赫的官职我已轻易放弃。权贵又算得了什么,人们应当评价一个人的贤德与否。黟歙之地,你如同桐乡,这足以让你名垂青史。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吏在职与离职后的名声变化,揭示了权势对公众评价的影响。诗中强调了公论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作者以楚大夫为例,赞扬其长期代理官职却未受非议,表明了自己的清廉与正直。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贤德之人的尊重,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品德而非权势地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