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五首
读书以脩身,末惟利之渔。
夏侯诧拾芥,桓荣陈其车。
初学眯训诂,利心已炎如。
为吏未识字,嗜贿不顾躯。
青青陵陂麦,歌声何舒舒。
金椎勿造次,恐伤口中珠。
岂不事诗礼,所为乃凶渠。
用世率此辈,生灵夫何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脩身:修身,修养自身。
- 利之渔:渔利,指追求利益。
- 夏侯诧:人名,此处指夏侯胜,汉代学者,以博学著称。
- 拾芥:比喻轻易得到,此处指夏侯胜轻易获得名声。
- 桓荣:人名,东汉时期的学者,以车马炫耀其学识。
- 眯训诂:眯,迷惑;训诂,解释古书字义。此处指初学者对古文字义的迷惑。
- 炎如:如火般炽热,形容利欲熏心。
- 陵陂麦:陵陂,山坡;麦,麦田。
- 金椎:金属制的锤子,此处比喻严厉的惩罚。
- 造次:鲁莽,轻率。
- 口中珠:比喻珍贵的言语或知识。
- 凶渠:凶恶的渠帅,比喻恶人。
- 生灵:指百姓。
翻译
读书是为了修养自身,最终却只是为了追求利益。夏侯胜夸耀自己轻易获得名声,桓荣则炫耀他的车马。初学者对古文字义感到迷惑,但利欲之心已经如火般炽热。作为官吏却不识字,贪图贿赂不顾自身安危。山坡上的麦田青青,歌声悠扬。但不要轻率使用严厉的惩罚,以免伤害到珍贵的言语或知识。难道他们不从事诗书礼仪,所做的却是凶恶之事。这样的人在世间普遍存在,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读书人追求名利、忽视道德修养的现象。通过夏侯胜和桓荣的例子,诗人揭示了读书人利欲熏心的本质。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识字却贪图贿赂的官吏的鄙视。最后,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认为这样的人在世间普遍存在,是对百姓的不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