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华儒吏

· 方回
短檠彻晓一灯寒,椰腹中藏万卷宽。 了事足为良吏易,读书真作大儒难。 隐身雁鹜虽常调,致位貂蝉可显官。 褒鄂功臣不须此,长枪挽出进贤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短檠(qíng):短的灯架,指简陋的灯具。
  • 彻晓:通宵达旦。
  • 椰腹:比喻胸怀宽广,学识渊博。
  • 了事:处理事务。
  • 良吏:好官。
  • 大儒:博学之士。
  • 隐身:隐匿身份。
  • 雁鹜:指平凡的官职。
  • 常调:常规的调动,指平凡的官职变动。
  • 貂蝉:指高级官职。
  • 显官:高官。
  • 褒鄂:褒奖和鄂(地名),这里指褒奖。
  • 长枪:比喻武力或武职。
  • 进贤冠:指选拔贤能的官职。

翻译

简陋的灯具下,彻夜寒灯一盏,却如同胸怀万卷书般宽广。处理事务足以成为好官,但真正成为博学之士却难上加难。隐匿身份,虽在平凡的官职中流转,但达到高级官职却可显赫一时。不需要武力或武职的褒奖,只需选拔贤能的官职,便能戴上象征荣誉的进贤冠。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良吏”与“大儒”的难易,以及“隐身雁鹜”与“致位貂蝉”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真正学识与官职显赫的看法。诗中“短檠彻晓一灯寒”与“椰腹中藏万卷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识的深邃与不易。后两句则通过“长枪挽出进贤冠”的意象,强调了选拔贤能而非依赖武力或武职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学识与官职的独到见解。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