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生

· 方回
馀生如涸鱼,斗水足可活。 父子自相濡,不望江湖阔。 使吾道当亨,时平己身达。 运往年岁莫,滋厌耳根聒。 与其强磬折,孰若谨囊括。 心怜童稚饥,此事亦已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馀生(yú shēng):余生,指剩余的生命。
  • 涸鱼(hé yú):干涸的鱼,比喻处境艰难。
  • 斗水(dǒu shuǐ):一小斗的水,比喻微小的帮助。
  • (rú):沾湿,这里指互相帮助。
  • (hēng):通达,顺利。
  • 时平(shí píng):时局平稳。
  • (mò):同“暮”,指晚年。
  • (guō):吵闹。
  • 磬折(qìng zhé):弯腰鞠躬,比喻过分谦卑。
  • 囊括(náng kuò):全部包罗在内,比喻谨慎行事。
  • 童稚(tóng zhì):儿童。

翻译

余生如同干涸的鱼,只需一斗水便足以存活。父子之间互相帮助,不奢望江湖的广阔。如果我的道路应当通达,时局平稳时自己也能显达。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厌倦耳边的吵闹。与其过分谦卑地弯腰鞠躬,不如谨慎地包罗一切。心中怜悯着饥饿的孩童,这些事情也已变得不那么重要。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感悟。诗中,“馀生如涸鱼,斗水足可活”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生活的最低要求,不求富贵,只求生存。而“父子自相濡,不望江湖阔”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亨”与“莫”、“磬折”与“囊括”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谦卑与谨慎的权衡。最后,对童稚的怜悯则透露出作者的人文关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元代文人在动荡时局中的生活哲学和情感世界。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