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燠

· 方回
仲秋帆清湍,单衣滴垢汗。 曾不两朔望,拥绵炽炉炭。 万古正如此,寒燠顷刻换。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晏。 何似酩酊翁,懵不辨昏旦。 百年会有尽,一朝非所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寒燠 (hán yù):寒冷和温暖。
  •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 帆清湍:帆船在清澈急流中行驶。
  • 单衣:单薄的衣服。
  • 滴垢汗:汗水滴落,形容炎热。
  • 两朔望:两次月圆月缺,即半个月。
  • 拥绵炽炉炭:裹着绵衣,炉中炭火炽热,形容寒冷。
  • 寒燠顷刻换:寒冷和温暖瞬间变换。
  • 愁人苦夜长:忧愁的人觉得夜晚漫长。
  • 志士惜日晏:有志之士珍惜日暮时分,即珍惜时间。
  • 酩酊翁 (mǐng dǐng wēng):醉醺醺的老人。
  • 懵不辨昏旦:迷迷糊糊,分不清早晚。
  • 百年会有尽:人的一生终将结束。
  • 一朝非所患:一时的困难不足为虑。

翻译

仲秋时节,帆船在清澈的急流中行驶,我穿着单薄的衣服,汗水滴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需要裹着厚厚的绵衣,围坐在炽热的炉炭旁。自古以来,寒冷和温暖就是这样瞬间变换。忧愁的人觉得夜晚漫长,而有志之士则珍惜日暮时分。相比之下,那位醉醺醺的老人,迷迷糊糊,分不清早晚。人的一生终将结束,一时的困难不足为虑。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仲秋时节的气候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诗中,“寒燠顷刻换”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喻了人生的变迁。后文通过对“愁人”、“志士”和“酩酊翁”三种不同生活态度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最后两句“百年会有尽,一朝非所患”,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虽短暂,但不必过分忧虑眼前的困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