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

· 方回
牛下悲哀宁戚讴,捐汤置禹此何由。 父初传子风差薄,臣至干君德转輶。 归启旧家犹几在,升陑众旅已相仇。 何人得似彭铿寿,见夏为殷复见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宁戚讴(níng qī ōu):宁戚,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忠于职守而被封为“宁”,“讴”指歌颂。这里指宁戚忠诚的歌颂。
  • 捐汤置禹:捐,抛弃;汤,指商汤;置,安置;禹,指大禹。这里指的是商汤灭夏后,抛弃了夏朝的制度,重新安置了大禹的治水精神。
  • 风差薄:风,指风气;差薄,指衰微。这里指的是风气逐渐衰微。
  • 德转輶(dé zhuǎn yóu):德,指德行;转,转变;輶,古代的一种车,这里比喻德行的载体。这里指的是德行发生了转变。
  • 归启旧家:归,回归;启,开启;旧家,指旧时的家族。这里指的是回归并重新开启旧时的家族。
  • 升陑众旅:升,提升;陑,古代地名,这里指代地方;众旅,指众人。这里指的是在陑地提升众人。
  • 彭铿寿(péng kēng shòu):彭铿,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里指长寿。
  • 见夏为殷复见周:见,经历;夏、殷、周,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这里指的是经历了夏朝、商朝,又见到了周朝。

翻译

牛车下传来悲哀的宁戚歌颂,商汤抛弃了夏朝的制度,重新安置了大禹的精神,这究竟是何缘由?父亲传给儿子的风气已经衰微,臣子到君主的德行也发生了转变。回归并重新开启旧时的家族,还有几个家族存在?在陑地提升众人,众人已经相互仇视。有谁能像彭铿那样长寿,经历了夏朝、商朝,又见到了周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变迁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风气和德行转变的忧虑。诗中运用了历史典故,如宁戚、商汤、大禹等,来强调风气和德行的衰微。同时,通过对彭铿长寿的向往,表达了对稳定和延续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