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三日闻城南火午至夜半怀归

· 方回
月近参旗欲下弦,倚楼半夜独看天。 故园入梦将千日,朝服离身已七年。 汹汹火惊何不去,嗷嗷籴贵更堪怜。 汉庭使者求民瘼,汲黯应须识后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参旗: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这里指月亮接近参旗星宿。
  • 下弦:月相的一种,指月亮的右半边明亮,通常出现在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
  • 故园:指诗人的故乡。
  • 朝服离身:指离开朝廷,不再担任官职。
  • 汹汹:形容火势猛烈。
  • 嗷嗷:形容声音嘈杂,这里指物价高涨,百姓哀声载道。
  • :购买粮食。
  • 民瘼:民众的疾苦。
  • 汲黯:汉代著名的清官,以关心民生著称。

翻译

月亮接近参旗星宿,即将迎来下弦,我独自倚在楼上,半夜凝视着天空。 梦中回到故乡,仿佛已过千日,离开朝廷,不再穿朝服,已有七年之久。 火势汹涌,为何不熄灭,物价高涨,百姓的哀声更让人心生怜悯。 汉庭的使者正在寻求民众的疾苦,汲黯那样关心民生的官员,应该懂得轻重缓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中,“月近参旗欲下弦”一句,既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又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后文通过对火势和物价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最后提到汲黯,表达了对清官的期待和对社会正义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关怀。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