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四首

忆昔西陵桥下路,彩舟初试一莲红。 菱花妆镜春鸥里,杏子单衫玉笛中。 郡国三年烽火入,楼台万井劫烟空。 江湖何预人间事,沙合重洲不遣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陵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彩舟:装饰华丽的船只。
  • 一莲红:指初开的荷花,形容其颜色鲜艳。
  • 菱花妆镜:菱花形的镜子,古代女子梳妆用具。
  • 春鸥:春天的海鸥,这里指水边的景象。
  • 杏子单衫:杏色的单衣,形容衣着淡雅。
  • 玉笛:玉制的笛子,泛指精美的笛子。
  • 郡国: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州。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乱。
  • 万井:形容城市中房屋密集,井指井然有序。
  • 劫烟:战火中升起的烟雾,象征战争的破坏。
  • 江湖:泛指江河湖泊,也指隐居或民间。
  • 何预:何关,何干。
  • 沙合重洲:沙洲相连,形容水域中的景象。
  • 不遣通:不让通行,指水路被阻断。

翻译

回忆起昔日西陵桥下的那条路,装饰华丽的船只初次试航,船边初开的荷花红艳艳。女子在菱花形的镜子前梳妆,春天的海鸥在水边嬉戏,她身着杏色的单衣,手持玉笛吹奏。然而,郡国中三年的战乱烽火已经蔓延至此,城市中万家的房屋在劫烟中空无一人。江湖之事与人间何干,沙洲相连的水域已被阻断,不再通行。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往昔的宁静美好与现今的战乱破坏,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对战争的痛恨。诗中“彩舟”、“一莲红”、“菱花妆镜”等意象描绘了往昔的宁静与美好,而“烽火”、“劫烟”则突出了战乱的残酷。最后两句以江湖的阻断象征人间的隔绝,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受。

潘伯脩

伯脩,字省中,黄岩人。至正间,尝三中省试。方谷珍乱,劫致之海上,欲官之,不从,遂死于难。应梦虎作诗吊之,有「嵇康未必轻钟会,黄祖何曾爱祢衡」之句。今读其诗,缠绵感慨,多出入于二李之间。如《燕山秋望》、《丙申元旦》诸诗,则忠君爱国之心,固蔼然溢于言外也。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