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茂卿赴兴国教授
彭城陈师道,三州一学官。
高文曾苏敬,伟节章赵叹。
百世有斯人,嫡孙承后山。
君材中梓漆,壤错榛与菅。
藻芹味苦淡,辄当粱肉餐。
莫终三釜养,竟堕一毡寒。
荣枯数前定,出处身两难。
腐鼠或青冥,枳棘栖孔鸾。
升高足易蹶,恬处寝亦安。
逆君散花洲,西上捲雪滩。
睹比第一义,子佩正聚观。
士方从北学,音已变南冠。
俎豆器疑朴,诗书味转酸。
何人力不变,此道独追还。
金溪有陆叟,昔仕乾淳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一带。
- 三州:指三个州的地方。
- 学官: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官员。
- 高文:指高深的文学作品。
- 曾苏敬:人名,可能是当时的文学家或学者。
- 伟节:伟大的节操或成就。
- 章赵叹:人名,可能是当时的文学家或学者。
- 嫡孙:直系子孙。
- 后山:指陈师道,因其号后山。
- 君材:指陈茂卿的才能。
- 中梓漆:比喻才能出众。
- 壤错:土地肥沃。
- 榛与菅:指杂草丛生之地。
- 藻芹:指学官的俸禄。
- 辄当:总是当作。
- 粱肉餐:比喻丰盛的食物。
- 三釜养:指微薄的俸禄。
- 一毡寒:形容生活贫困。
- 荣枯:兴衰。
- 数前定:命运早已注定。
- 出处:指出仕或隐退。
- 腐鼠:比喻卑微之物。
- 青冥:天空。
- 枳棘:多刺的树。
- 孔鸾:凤凰。
- 升高:指升官。
- 蹶:跌倒。
- 恬处:平静地居住。
- 散花洲:地名。
- 捲雪滩:地名。
- 第一义:最高的道理。
- 子佩:指学子。
- 聚观:聚集观看。
- 北学:指北方的学风。
- 音已变:指学风已经改变。
- 南冠:指南方的帽子,比喻南方的学风。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 疑朴:怀疑其简朴。
- 诗书味:指学问的味道。
- 转酸:变得酸涩。
- 金溪:地名。
- 陆叟:指陆文圭自己。
- 乾淳间:指宋朝乾淳年间。
翻译
彭城的陈师道,曾在三个州担任学官。他的文学作品深奥,曾苏敬和章赵叹都对他表示敬佩。他的伟大成就和节操,使得他的直系子孙,如陈茂卿这样的嫡孙,能够继承他的学问。陈茂卿的才能出众,如同优质的梓木和漆,即使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他作为学官的俸禄虽然微薄,但他总是当作丰盛的食物来享用。他不愿终其一生只得微薄的俸禄,最终却陷入了贫困的生活。他的兴衰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无论是出仕还是隐退都感到两难。他像凤凰一样,本应栖息在天空,却不得不栖息在多刺的树上。他虽然升官,但容易跌倒,平静地居住下来,内心也能感到安宁。他逆流而上,经过散花洲,西上捲雪滩。他观察着最高的道理,学子们聚集观看。他原本跟随北方的学风,但学风已经转变,变得像南方的帽子一样。他怀疑祭祀用的器具过于简朴,学问的味道也变得酸涩。有谁能够不改变呢?只有他独自追寻着这条道路。金溪的陆文圭,曾在宋朝乾淳年间做官。
赏析
这首诗是陆文圭为送别陈茂卿赴兴国教授而作,通过对陈师道及其嫡孙陈茂卿的描述,展现了陈氏家族的学问传承和陈茂卿的个人才能与境遇。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如“中梓漆”、“腐鼠”、“青冥”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陈茂卿的才华与困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代变迁和学风转变的感慨,以及对陈茂卿坚守学问道路的赞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学问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