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仲野赴毗陵
儒吏不相得,异器如薰莸。
儒视吏不屑,吏嫉儒为仇。
俗儒不知变,譊譊孔与周。
事丛委不理,言大怍不酬。
嗟乎铅椠生,谢此刀笔流。
安得经济手,一洗吾侪羞。
当路有达官,邻境逢仁侯。
留情案牍间,举人拔其尤。
君抱汲古学,才识推兼优。
肯随鸡鹜争,会偕鸾鹄游。
高风动寥廓,兹土岂淹留。
独怜老知己,青灯守荒丘。
不堪明时用,空怀当世忧。
斯文付后死,已矣复焉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薰莸(xūn yóu):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好坏。
- 譊譊(náo náo):争论不休的样子。
- 铅椠(qiān qiàn):古代书写工具,铅指铅笔,椠指木板。
- 刀笔流:指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员。
- 达官:显贵的官员。
- 仁侯:仁德的诸侯。
- 汲古学:指研究古代文献学问。
- 鸡鹜(wù):鸡和鸭,比喻平庸之辈。
- 鸾鹄(luán hú):凤凰和天鹅,比喻高洁之士。
- 寥廓(liáo kuò):空旷深远。
- 案牍(dú):公文案卷。
- 举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等级,指通过乡试的考生。
- 拔其尤:选拔其中最优秀的人。
- 青灯:指孤寂的读书环境。
- 荒丘:荒凉的山丘,比喻孤独凄凉的境地。
翻译
儒者和官吏之间不相得,就像香草和臭草一样截然不同。儒者看不起官吏,官吏则视儒者为仇敌。那些俗儒不知变通,争论不休地坚持孔子和周公的教诲。他们事务繁杂却无法处理,言辞夸大却无法兑现。唉,那些从事文书工作的儒者,如何能与这些刀笔吏相比。如果有显贵的官员,邻近的仁德诸侯,他们会在公文案卷中留心,选拔其中最优秀的人才。你拥有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才识出众。你不会与平庸之辈争斗,而会与高洁之士同行。你的高风亮节在广阔天地中回荡,这个地方怎能留住你。我独自怜悯我的老朋友,他在孤寂的读书环境中守着荒凉的山丘。他无法在清明时代得到重用,空怀对当世的忧虑。这份文化传承给了后来的人,已经结束了,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描绘了儒者与官吏之间的矛盾,以及儒者在现实中的困境。诗中,“儒吏不相得”一句,即点明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薰莸”、“铅椠生”与“刀笔流”的比喻,诗人形象地展示了儒者与官吏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后文则通过对“汲古学”与“案牍间”的对比,表达了对儒者不被重用的遗憾,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