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潘侍御去华赴谪岭南
君不见韩退之,潮阳一贬八千里。直谏惟知佛骨非,雄躯岂惮蓝关死。
又不见唐子方,朝来抗疏夕投荒。豪吟慷慨过滩浦,不道英州是瘴乡。
爱君忧国男儿事,世路艰难那复计。田郎欲绝邹生交,忠谊相期固宜尔。
潘君才著惠文冠,立朝丰采动台端。批鳞偶触龙颜怒,谪居犹荷主恩宽。
此时岭海地不恶,君去何须愁索寞。珠江秋水照人清,尘缨且向江头濯。
粤王台高古木苍,韩山浈水遥相望。退之子方俱已矣,至今山水留辉光。
知君到日耽吟眺,气吸沧溟喷南峤。登台长啸海天空,临风时把韩唐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韩退之:即韩愈,唐代文学家,因上书反对迎佛骨而被贬潮阳。
- 潮阳:今广东省潮州市。
- 佛骨:指唐宪宗迎佛骨入宫供养一事,韩愈上书反对。
-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韩愈被贬途中经过此地。
- 唐子方:即唐介,宋代官员,因直言进谏被贬。
- 抗疏:指上书直言。
- 投荒:被贬谪到边远荒凉之地。
- 滩浦:指滩头水边。
- 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当时被认为是瘴疠之地。
- 惠文冠:古代官员的礼帽,这里指代官员身份。
- 批鳞:比喻直言进谏,触怒君王。
- 龙颜:指皇帝的面容。
- 谪居:被贬谪后居住的地方。
- 珠江:流经广州的一条大江。
- 尘缨:尘土中的马缨,比喻世俗的束缚。
- 濯:洗涤。
- 粤王台:指广州的越秀山,上有古代越王台遗址。
- 韩山:指潮州的韩江,因韩愈而得名。
- 浈水:指浈江,流经广东北部。
- 耽吟眺:沉醉于吟诗和远望。
- 沧溟:大海。
- 南峤:指南方的山岭。
- 登台:指登上高台。
- 长啸:大声呼喊,抒发情感。
- 海天空:形容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 临风:迎风。
- 韩唐:指韩愈和唐介。
翻译
你可知道韩愈,被贬到潮阳,一去就是八千里。他只是直谏反对迎佛骨,却不怕蓝关的生死考验。 又如唐介,早上还在朝廷上书直言,晚上就被贬到荒凉之地。他豪迈地吟咏,慷慨地经过滩头水边,却不知道英州是个瘴疠之地。 爱君忧国是男儿的责任,世路的艰难又怎能计数。田郎想要断绝与邹生的交往,忠义相期本来就应该如此。 潘君才华横溢,戴上官员的礼帽,在朝廷上风采动人。偶尔触怒龙颜,被贬谪却仍感受到主恩的宽厚。 此时岭南之地并不恶劣,你去那里何须愁闷。珠江的秋水清澈照人,不妨把世俗的束缚洗去。 粤王台高耸,古木苍翠,韩山与浈江遥遥相望。韩愈和唐介都已逝去,但他们的光辉至今留在山水之间。 我知道你到那里会沉醉于吟诗和远望,气概吞吐大海,喷发南方的山岭。登上高台,大声呼喊,海天空阔,迎风时会怀念韩愈和唐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韩愈和唐介的典故引用,表达了对忠义之士的赞美和对贬谪命运的豁达态度。诗中,“爱君忧国男儿事,世路艰难那复计”一句,凸显了诗人对忠诚与责任的看重,而“此时岭海地不恶,君去何须愁索寞”则展现了诗人对贬谪地的乐观看法。结尾的“登台长啸海天空,临风时把韩唐吊”更是以壮阔的景象,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