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子公蓼莪馆

小筑依蒿里,高篇寄蓼莪。 天空犹堕雪,垢苦不生萝。 夜月呼山鬼,秋坟咽楚歌。 近轩多古柏,攀折泪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蓼莪(liǎo é):一种植物,这里指《诗经》中的一篇,表达孝子思亲之情。
  • 蒿里:指墓地。
  • 垢苦:指土地贫瘠,不适宜植物生长。
  • :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翻译

小屋紧邻着墓地,高雅的诗篇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 天空广阔,仿佛仍有雪花飘落,土地贫瘠,连杂草都难以生长。 夜晚的月光下,仿佛能呼唤出山中的鬼魂,秋天的坟墓旁,楚地的歌声低沉回荡。 靠近小屋的古柏树,攀折时不知有多少哀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幽静而凄凉的场景,通过“小筑依蒿里”和“高篇寄蓼莪”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诗中“天空犹堕雪”与“垢苦不生萝”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荒凉,也隐喻了内心的孤寂与苦闷。结尾的“近轩多古柏,攀折泪如何”则进一步以古柏的哀愁象征诗人的情感,表达了深沉的哀思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