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黄钟律转日南至,缇室灰浮阳气潜。 苑外窥梅才的的,河边觅草未纤纤。 楼台消雪皆迎暖,云物呈祥不待占。 闻道南郊恭代毕,定将昭事答威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钟律: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代表仲冬之月。
  • 日南至:即冬至。
  • 缇室:古代观测节气变化的暗室,缇(tí)。
  • 灰浮:古代用以测定节气变化的仪器,冬至时,阳气初动,灰浮于管口。
  • 的的:鲜明,的(dí)。
  • 纤纤:细小,纤(xiān)。
  • 云物:云彩的形状和颜色。
  • 呈祥:显现吉祥的征兆。
  • 恭代:恭敬地代替皇帝进行祭祀。
  • 昭事:明示祭祀之事。
  • 威严:庄严的仪式。

翻译

随着黄钟律的转动,冬至到来,缇室中的灰浮显现出阳气的潜藏。在苑外看梅,梅花鲜明可见,而在河边寻草,草还未长出细小的嫩芽。楼台上的雪开始消融,都迎接着温暖,云彩的形状和颜色预示着吉祥,无需占卜。听说南郊的祭祀已经恭敬地完成,必定是为了明示祭祀之事,以答谢那庄严的仪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通过“黄钟律转”和“缇室灰浮”等细节,准确地捕捉了冬至的节气特征。诗中“苑外窥梅”与“河边觅草”形成对比,既展现了梅花的坚韧,又暗示了春天的临近。结尾提及南郊的祭祀,表达了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对天时的敬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