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崙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阳精:古人认为龙是阳气的精华,意为极致,阳精即阳气的精华。
  • 石林:指山林中石头众多之处。
  • 冥密:幽深茂密。
  • 幽洞:幽深的洞穴。
  • 无留行:这里是说龙行动迅速,在幽洞等地方不会停留。
  • :确实,的确。
  • 元化:大自然的变化。
  • 玄感:微妙的感应。
  • 象识:凭借表象的认识。
  • 沈冥(chén míng ):深奥隐秘。
  • 拘目见:拘泥于眼睛所看到的事物。
  • 酣酒:沉湎于酒。
  • 丹经:讲述炼丹术的书籍。
  • 昆崙:昆仑山,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瑶树:传说中的玉树。
  • :花 。

翻译

我观察龙能够自由变化,由此知道它乃是阳气的极致精华。山林中石头众多且幽深茂密,那幽深的洞穴也阻挡不了它的前行。古代那些修行得仙道的人,确实能与大自然的变化相融。微妙的感应并非凭借表象就能认识,谁又能探测那深奥隐秘的事理呢?世上的人总是拘泥于眼前所见,沉醉在酒中还嘲笑炼丹的经典著述。昆仑山上有美丽的玉树,可是又怎么能够采到它的花呢?

赏析

这首诗中,陈子昂以龙的变化莫测起笔,借龙象征远超常人认知的神秘力量和高深境界,来类比古代得仙道者能与自然造化相融合,引出对于高深莫测的“道”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拘泥于表面的现实,沉迷酒色,对追求更高精神境界和道家真谛的不屑与无知 。诗中用昆仑山的瑶树采英之难,表达追求高尚境界的不易。整首诗充满了对宇宙、人生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探索,展现了诗人不被世俗理解的孤独以及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具有强烈的哲理意味与浪漫色彩,体现出陈子昂诗歌沉郁顿挫、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风格特点。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8首和《登幽州台歌》。 ► 1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