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木图为长沙施可大题

· 陆深
母生儿,儿啼饥。母乳儿,儿未知。儿今有知母何之。 悲号形影觅不得,却写风木凭嵚巇。画图意有尽,孝子心无涯。 时复一转辗,聊以慰所思。山头风微日抱珥,栖乌无声待哺子。 落叶深深井径埋,萱花魂销招不起。高台鸾去秋复春,寒食新烟蝶飞纸。 孝子引领情内伤,辛勤只望扬姓氏。乡书甲榜次第来,提携此图悲不止。 生绡半是血泪痕,不是丹青点山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风木: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养。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嵚巇(qīn xī):形容山势险峻。
  • :日、月周围的光晕。
  • 萱花:萱草,古人认为可以忘忧的一种草。
  • 高台鸾去:比喻母亲去世。
  •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禁火习俗。
  • 生绡:生丝织成的薄绸,这里指画布。

翻译

母亲生下孩子,孩子因饥饿而哭泣。母亲用乳汁哺育孩子,孩子却还不懂得母亲的辛苦。如今孩子懂事了,母亲又在哪里呢? 孩子悲痛地呼喊,却找不到母亲的身影,只能借助风木的险峻来寄托哀思。画中的意境有限,但孝子的心情却是无限的。 不时地辗转反侧,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的思念。山头的风轻轻吹拂,太阳周围环绕着光晕,乌鸦无声地等待着哺育它的孩子。 落叶深深地覆盖了小径,萱草的魂魄已经消散,无法召唤回来。母亲去世已经很久,寒食节的新烟像蝴蝶一样飞舞。 孝子内心充满了悲伤,辛勤努力只为了扬名立万。家乡的书信和科举的喜报接连到来,但看到这幅画,悲伤依旧无法停止。 画布上满是血泪的痕迹,这不是用颜料点缀的山水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母子情深的场景,表达了孝子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哀思。诗中运用了风木、嵚巇等意象,以及萱花、寒食等文化符号,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孩子无知时的啼饥和有知后的悲号,突出了孝子内心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思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诗人陆深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陆深

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 1465篇诗文